
科學技術教學部?韓司
當我走在法大的校園里,看到同學們三五成群,臉上充滿了青春活力,便想到了我的學校生活。作為一名青年教師,我的大學生活過去的并不遙遠,連同我的青春、友情和夢想,往事仍然歷歷在目。
2006年,我從高中三年厚重的書紙堆中掙脫出來,走進了老師所說的那個“考上之后就輕松了”的大學。炎炎夏日的北京,我進入了人生的新階段——我的大學生活。
初到大學,同每一個新生一樣,走在郁郁蔥蔥的校園里,報到時的我激動又有些忐忑。終于,告別了那披星戴月,早出晚歸的高中日子,要自己在異鄉開始過“自在”的大學生活。按理說,“久在樊籠里,復得返自然”,應該放松才是,然而,面對陌生的同學,面對尚不熟悉的專業,沒有高中老師們的那樣監督與指導,終不免心里有些打鼓。卻這種復雜的心情中,我開始了求學生涯中最為快樂與幸福的日子。
18歲是一個怎樣都好的年齡,那時候的生活幾乎可以用璀璨來形容。純真無邪的友誼在這段時光里發芽,它在我以后的人生困苦時,成為我堅持下去的動力;堅定無悔的夢想在這段時光里清晰,它是我人生迷茫時,成為指引我向前的明燈。我的大學時代,手機里沒有微信,宿舍里沒有網絡,只有面對面地交流,正是這種最原始的交流方式讓我獲得了友誼與夢想。
友誼。作為班里唯一的一個女生宿舍,我們的宿舍處在長長走廊盡頭一個角落里,在這里,我結識了5個一輩子的朋友。既是舍友,也是同學,大家來自不同的地域,有著不同的性格和生活習慣,難免在初識時有些小的摩擦。不過,或許正因為客觀的環境原因所迫,一個班里的女生都擠在這個小屋子里,作為天天見面的同學,即使有些小別扭,總也不能不說話嘛。然而,在相處中我們發現各自的優點,也學會了相互體諒,相互理解。最終,一起去逛街,一起通宵去唱歌,一起穿著同樣的衣服去吃飯變成了沒辦法忘卻的記憶。畢業多年,每每在新的環境覺得孤單的時候,依舊想著我們還有彼此,這份感情,竟成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大學的集體生活,或許正如我的室友所言,“沒有性格的合適不合適,只有相互的磨合和包容。性格合適在一起是緣分,但是不同性格的相互扶持才是友情?!?/p>
夢想?,F在想來大一懵懂時的我,怕是不會想到自己有機會站在三尺講臺。但回想這一路走來,每一步選擇,潛移默化造就了今天的我。大一時,我對學業,對未來,時刻提醒要振奮起來,但卻苦于找不到方向。大學的每個期末考試周是學習氛圍最濃的時候,高中的應試教育造成我“獨立思考”的好習慣,所有的外來事物都變成了干擾,但是“迫于”面子,又不得不耗點時間幫同學講講自己也模模糊糊理解的理論。在畢業聚餐,有一位同學竟念念不忘,“韓司,我那年期末考試沒掛科多虧了你!”或許從那時的滿足感起,我便與教師這份工作結了緣。講題這事,現在想來,看似占用了我自己的時間,但在幫人解惑之時,也使我對知識點理解得更加透徹,亦讓我收獲頗多?!百浫嗣倒澹钟杏嘞恪贝蟾啪褪沁@么個道理吧。
時至今日,回想大學的那四年,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時光。無比絢麗的青春,如酒醇香的友情,矢志不渝的夢想,走在法大的校園里,看到同學們,懷念自己的大學,也羨慕你們的生活,所以,祝各位同學不負韶華,青春正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