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團宣通訊社 盛斯佳 馬丹婷
舉著“中國老兵”旗幟奔跑的老爺爺們;彼此攙扶、比肩而行的伙伴們;不斷吶喊“堅持”、“加油”的志愿者們;匯聚在終點,托舉校旗的法大人們……平常卻閃光的感動瞬間充溢著42.195公里的賽道。“秦馬”發起人張運民感慨,“跑馬拉松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。”
簡介:中國政法大學馬拉松隊,現有隊員50人,曾先后集體參加北京國際馬拉松、北京馬拉松長跑節、天津馬拉松、秦皇島馬拉松、海南馬拉松等。2016年5月,馬拉松隊再次啟程參加2016秦皇島國際馬拉松暨全國馬拉松錦標賽(第二站),全隊近30人參賽,并全部完賽。
說跑就跑的馬拉松
馬拉松是一場期待中的“邂逅”,“每次在操場上看到足球隊、國防生、運動員自發跑步,我就很受鼓舞。這樣的力量讓我一直堅持跑步,從未間斷。”郭亦卓侃侃而談她心里“榜樣的力量”。從被鼓舞到帶動周圍的人,這群熱愛運動的人已經把興趣變成了習慣。“每次在朋友圈發‘跑馬’的照片,很多人就會為我們點贊,留言希望下次和我們一起跑。”
今年5月,全國馬拉松錦標賽第二站在港城秦皇島拉開帷幕,法大馬拉松隊蓄勢待發。本次參賽的發起者是來自人文學院哲學系的張運民,他也是學校男子全能項目(乙組)的“四冠王”,平日里喜愛運動的他時常關注、參與馬拉松和越野比賽,“這次是五一假期,時間合適,大家又都很感興趣,那就一拍即合,報名參賽。”
然而,去往秦皇島的路途并非一帆風順。幾經輾轉,張運民在賽前暈車了,個別隊員也或多或少地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水土不服,“好在調節得及時,沒有對比賽造成太大影響。”法大馬拉松隊如約起跑。
“秦馬”中的法大人
“因為都是業余選手,平時要兼顧學習和訓練,而且學校場地器材等資源有限,訓練也不到位。很多隊員對馬拉松的了解也不充分,甚至缺乏實戰經驗,備戰‘秦馬’對于隊里的大多數人而言是‘初戰’”。比賽中,隊員們“意外”迭出。龐菁一是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專業1201班的學生,備賽期間身體不適,為了照顧隊友,法學院1201班的張釗主動提出為她帶跑。“考慮到女生的特殊情況,前五公里我們就慢慢走。”馬拉松的每個階段都有一個關點,兩人幾乎踩著收容的時間限制走出了五公里的關點,這才沒有超出時限被“收容”上車,然后他們又從最后一名開始追,直到追上大部隊。張釗在比賽途中也出現了膝蓋疼痛的癥狀,幾次想要放棄,“但想著男生肯定不能比女生先放棄,我就陪著她一起跑。”張釗打趣地說,“菁一途中吐了好幾次,但是吐完之后繼續跑,這種堅強反而激勵了我,讓我也跟著她堅持了下來。”最終,兩人趕在“兔子”(定速員)前跑過了終點。回想起比賽經歷,張釗幽默地感慨,“前面是終點,后面是‘兔子’,我們最終甩開‘兔子’,跑過了終點,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。”
與此同時,民商經濟法學院1201班的國防生陳綠則進行著一場自我對抗。由于在某個下坡時速度過快,大大地影響了后面的比賽,陳綠在賽程中大腿抽筋幾十次,“每跑二三十米就要停下來走一走,我不想放棄比賽。”跑至30公里時,陳綠遇到了一位身穿“K字頭”編號(年齡最大組的編號)上衣的老奶奶,“她一邊鼓勵大家跑起來,一邊帶頭大步甩臂地向前走。”陳綠邊說邊起身模仿當時自己的狀態,僵硬的雙腿呈現出機械而倔強的姿態,帶著這股倔勁兒,他成功完賽。
“跑馬”,對生命的態度
馬拉松并不是場單純的競技,而是多元主體的自我挑戰和精神慰藉。在終點前不斷鼓勵參賽選手的志愿者們、舉著“中國老兵”旗幟奔跑的老爺爺們、互相攙扶并肩而行的伙伴……細小而閃光的感動瞬間充溢42.195公里的賽道。當一行人在終點匯聚,托起法大校旗合影的時候,還吸引來2006級的師姐,“很驚喜,也特別地感動。”張運民感慨,“可能對我們這群人來說,跑馬拉松是一種對待生命的態度。”
“秦馬”之后,陳綠對馬拉松有了新的認識,“我有時會想,為什么別人能堅持下來,而自己不能。我平時是不是遇到一些困難就會放棄?”他坦言,“真正做好充足準備的人,才能從戰術上、戰略上順利地跑完全程。”龐菁一和這群志同道合的伙伴們在一起,也變得更加積極樂觀,“希望老了也能一起跑馬拉松,想到以后還會相約跑步就覺得很溫暖。”張運民認真道,“今后可能會成立馬拉松協會,這次時間比較倉促,只做了中國政法大學馬拉松隊的旗子,以后會提供科學的訓練和一些比賽信息,學校很多人有能力做這件事情,但大家需要一個平臺。”
“大學是奔跑的四年,”陳綠這樣形容,“畢業前我還要再跑一次。”語畢,眾伙伴紛紛應和。
“跑步的時候身體最放松、最原始,感受也是最自然、最真實。”龐菁一笑著說,“這是‘天人合一’的境界。”而郭亦卓說起陪伴自己四年的長跑,多種情緒充溢其中,“因為熱愛,所以堅持。畢業不是終點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