各院、部、所、中心:
為充分調動廣大教育科研人員、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與創造性,提高教育科研的質量,進一步推動北京市教育科研事業的繁榮發展,更好地為北京市的教育改革和發展服務,經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研究,決定于2012年9月至10月開展北京市第六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選工作,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:
一、評獎范圍
(一)此次評獎以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完成并通過鑒定的北京地區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,北京市教育科學“十一五”規劃課題,市委教育工委、市教委委托課題(需經委托方同意后方可申報)成果為主。
(二)對未列入規劃,在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期間公開出版和發表的教育科研成果,或不宜公開出版和發表但被決策、管理部門采用的教育科研成果,經作者單位推薦,采納成果政府部門批準,也可參加此次評獎。
(三)凡已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的成果,不再參加本次評獎。
二、參評成果形式
本屆教育科學研究參評成果形式主要包括:專著(不包括編著、譯著)、論文(需公開發表)、課題研究報告。不包括:論文集、教材、工具書、音像制品、電腦軟件。
三、獎項設置
北京市第六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設獎項300項。其中,一等獎30項,二等獎60項,三等獎110項,基礎教育專項獎100項(為中小學、幼兒園設立)。
四、參評條件
參評成果應具有較強的科學性、創新性、規范性,具有較強的學術價值與應用價值,體現北京市教育科研的最新水平。基本條件是:
(一)以馬列主義、毛澤東思想、鄧小平理論、“三個代表”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,堅持黨的基本路線,認真貫徹“三個代表”的要求,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、觀點和方法進行科學研究。
(二)觀點鮮明,資料翔實,數據準確,論據充分,邏輯嚴密,方法科學。
(三)在本研究領域有新的突破,有新觀點、新論證、新方法,或對北京市教育改革和發展有較高應用價值。
五、申報要求
(一)申報者作為第一作者限報1項參評成果;多人合作的研究成果,只能由第一作者提出申報,合作者最多填寫9人。
(二)系列叢書只能以單本著作獨立參評;多卷本專著整體申報參評,不能單卷參評。
六、申報事項
(一)《申報審議書》的填寫
本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實行網上申報,申報者登陸http://www.gh.bjedu.cn,填寫《北京市第六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申報審議書》(以下簡稱《申報審議書》)。網上申報起止日期為2012年9月10日至10月15日,逾期系統將關閉,不再受理申報。未參加網上申報者不得進行文本申報。
(二)材料審核
1.申報者所在院級單位須對《申報審議書》和申報成果進行審核:(1)根據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法律法規,著作權是否存在爭議,有無弄虛作假、剽竊他人成果;(2)評審材料是否符合本申報通知的規定;(3)《申報審議書》中,有關成果介紹引用的事實和數據是否準確、客觀,表達是否規范。
2.科研處和市教育規劃辦依據相關規定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。
(三)材料報送
通過教育規劃辦最終審核的,由院級單位統一申報(不受理個人申報)。科研處受理申報材料時間為2012年10月24日下午3:00前(逾期不再受理)。申報材料包括:
1.《申報審議書》紙質版一式8份(其中原件2份,須在封面右上角用鉛筆注明),A4紙印制,左側裝訂。
2.申報成果主件及相關證明材料,具體要求如下:
(1)以“專著”形式申報的研究成果,成果主件為已出版的專著。報送8份原件,須在封面右上角用不干膠加貼標簽,標明申報單位(中國政法大學)、申報人及所申報的學科。
(2)以“論文”形式申報的研究成果,成果主件為公開發表的論文。報送論文原件2份,復印件6份(含刊物封面、目錄及版權頁),須按照《申報審議書》、成果、附屬材料的順序裝訂。
(3)以“課題研究報告”形式(全國教育科學規劃課題、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、兩委委托課題)申報的研究成果,成果主件為“結題鑒定材料”。結題鑒定材料需按照立項證書復印件、課題申請書、開題報告、中期檢查報告、結題鑒定申請書、成果公報、研究總報告、研究工作報告、相關證明材料、結題證書復印件的順序裝訂成冊。報送1份原件,7份復印件。
(4)以非中文撰寫公開出版或發表的教育科學研究成果須提交原作品,篇幅不大的須附中譯文,篇幅較大的須附2000字左右的中文提要。報送1份原件,7份復印件。
(5)參評成果社會效益和學術價值的評價,要出具證明材料,獲獎情況需附獲獎證書復印件;以“專著”、“論文”形式參評的成果,可提供成果被引用、轉摘情況的證明。相關證明材料均需提交1份原件,7份復印件。
凡參加評獎的成果原件及有關材料,一般由北京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辦公室存檔,不再退還。
七、聯系辦法
聯系人:魏雯 聯系電話:58909104(昌平辦公樓A501)
郵 箱:wenw090713@sina.com
附件:
北京市第六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評選辦法.doc
科研處
2012年9月7日